账号登录


密码输入错误
密码输入错误

忘记密码?

扫码登录

请使用最新版本犀牛之星app扫描二维码登录

立即注册 二维码登录

对话丽明股份副总经理杨晓辉

来源:搜狐汽车 2018-09-29

三年前,丽明股份结合其在汽车电子和行业信息化领域的优势,结合发展趋势,组建了V服团队,时至今日,终于瓜熟蒂落。本次V服的发布将给汽车后市场带来颠覆式的变革,推动汽车销售门店走向新零售。

V服作为新一代基于智慧车联的汽车新零售平台,针对当前汽车4S店普遍存在的”集客难、留客难、盈利难”等问题,V服推出了由商家端,车主端(APP/微信),车载终端三大核心产品组成的解决方案,三大核心产品互联互通,实现了商家,车主,车辆的连接,共享,协同。形成了盈利、集客、留客、营销、管理等全面的互联网化赋能体系。

V服作为国内首创,同时具备技术和服务系统能力的汽车新零售平台,将通过智慧车联技术助力4S店打造智慧门店,从而推动传统的汽车销售模式走向新零售,有了V服的赋能,4S店面临的“集客难、留客难、盈利难”问题将得到全面解决,从而实现转型升级,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8年9月21日,2018未来出行大会上,丽明股份副总经理杨晓辉接受记者采访,就公司业务板块、发展现状以及未来之路与记者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提问:我们想让您先把企业的情况介绍一下,把您的近一两年的战略给我们介绍一下。

杨晓辉:丽明股份是成立于2010年,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新三板上市属于创新型的企业,一直致力于汽车电子、行业信息化,相当于垂直市场的技术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当然,我们也做相应的产品,围绕这些年积累的技术,主要是与整车结合的技术,包括网络相关的技术,包括在一些具体的产品。

提问:这两年的发展战略呢?

杨晓辉:公司传统业务基本上围绕三大块:

第一,前装技术服务、工程服务,这方面主要服务于整车场,比如说吉利、一汽、北汽、奇瑞,都是我们的客户,国内的主要整车厂我们都有业务合作。

第二,软件的外包服务,主要是给日本客户。

国内,最近开出了一些新客户,一些医疗电子、医疗仪器方面的软件开发,也包括正在给一汽发动机里的控制器单元的开发,我们也一直在做。

第三,运营服务,重点客户是一汽的相关企业,这方面提供的是系统集成相关硬件产品及软件解决方案。最近两年以来,我们重点围绕智慧车联,也就是车联网相关技术以及上层应用在持续投入,这些来带来了和市场合作伙伴打磨形成的V服平台系列解决方案,针对经销商集团为他们提供第三方系统赋能服务,我们知道这个市场目前处在转型期,是由一个传统的营销方式向新零售的方式在转变,在技术层面、业务层面、服务理念层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2010年开始做,和客户反复磨合做了投入,做了V服的相关的产品。

提问:刚才提到V服,V服对于4S店以及经销商管理平台,为售后打造的,请问具体有哪些服务,他们的优势在哪些方面?

杨晓辉:具体来说应该是车后,从整车下线以后到4S店开始都是车后,售后是卖给客户以后,主要围绕维保做的相关服务。车后是从线上的卖车环节,包括和线上的主流流量平台,比如说百度、今日头条这些都是打通的,帮助4S店做引流,销售环境我们就有接入。我们把各个流量平台数据集成在一起,给4S店或者集团,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做潜客管理以及相应的运营。

在整个产品的展示环节,做的是VR展厅,用虚拟现实技术,把它的线下展示不了的,或者体验不丰富的移到线上去,我们叫做网上4S店。

售后环节,卖车的过程中,大家都知道卖车本身不挣钱,尤其是合资品牌和国外的主流品牌现在很惨淡,我们给他们提供车上的增值的或者是原车升级的套餐报,一方面能够提供车辆的差异化,另外一方面也能够提供销售利润。同样围绕这个,植入了车联网,当车联网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说有故障或者出现相应的事故第一时间可以通知给服务的店铺,提供最及时的服务。当然,还有一些更基本的功能,比如说违章查询、应急宝典,车在整个使用环境围绕用车的相关信息做了一系列的方案。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围绕4S店做的,我们本身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相当于搭建一个平台,他们集团和单店都是独立运营的,客户也是他们自己管理的,这也是从传统的不同的地方,他们更多是把客户放到自己手中,如果说之说的这些他叫做“互联网+”的话,我们应该属于“传统信息化的延展”,对于行业相关的,我们更多是提供技术支持,相关于各个产业链相关利益方都是最大的支持。

提问:我看到咱们有一个专门为车主打造的V服服务,咱们这个V服APP定位在什么城市,用户群体在哪里?

杨晓辉:这个APP主要和车载终端结合,重点不是城市的划分,你可以认为是车型的划分。比如说宝马、奔驰,C级以上的车,车主消费能力强,对体验要求高,我们这个产品是系列终端,有17款终端,这些终端从最基本的信息服务、诊断到控车,是一系列的功能,你的价格要高一些体验度也好一些。

做到最后我希望成为车主智能的车管家,在各个档次的消费者都可以提供基本上的车况服务。

提问:现在服务整车经销商和品牌车系有多少?

杨晓辉:如果从整个硬件终端来说服务的经销商很多,全国大约有400多家,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持续在的,但是从V服来说,今天是发布会,V服之前在试点,我们试点了4家4S店集团,13家单店。

提问: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想请教一下:第一,我看了咱们企业的介绍,一个是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和行业信息化软件服务,这两个方面,我理解到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怎样理解?

杨晓辉:嵌入式软件,大家可能对这个行业稍微陌生一点,比如说手机类的软件,所有围绕“智慧地球”可能是基于物联网的,物联网设备是个人设备,原来是围绕人做的,可能以后要围绕物做的,所有终端类的软件都可以成为嵌入式软件,嵌入式软件,大家手里拿着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是PC级,嵌入式软件是中微级和下微级,基本上和目标场景和目标环境结合,比如说穿戴设备,穿戴设备就是下微级软件,小系统都是针对各个应用场景专属化定制的行业解决方案,相对来说语言都是相对低级的语言开发,还有就是上微级软件,主要围绕传统的人做的,就是笔记本上或者台式机上的传统软件,大致软件行业,现在有云、后台服务,也就是服务器的软件是另外一类,以我这么多年的经验分为三类。

提问:如果是汽车方面呢?

杨晓辉:汽车上有各类ECU,各类控制器的软件都是嵌入式软件,车上所有的,包括导航,包括手机,所有这些都是嵌入式软件。

提问(:比如说您说的导航里的软件和发动机ECU,他们之间有差异吗?

杨晓辉:差异非常大。车上的软件你可以认为大致分为两类:第一,娱乐信息类,娱乐信息类核心围绕体验做的,和我们的手机是一样的,人怎么舒服,怎么用起来爽就怎么用,核心的产品就是导航产品,包括现在做的千里眼,这些都是,人机交互为核心的,通常情况下是大系统,也就是离里面有明显的操作系统,或者是安卓的,或者是IOS的,或者是Windows,要有非常丰富的体验做支撑。第二,车身控制类软件,比如说门、窗、锁、发动机、通讯,都是面向某个专属领域的,包括制动系统的ABS,方方面面,尤其现在传感器越来越多,相应的传感器现在都得有相应的控制起来进行相应的控制和信息集成和搜取。

提问:丽明股份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

杨晓辉:我们传统围绕信息娱乐做的,但是现在更多在车身控制类,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的积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提问:如果介绍是比较新的,您说一个是软件板块,还有一个是信息化服务,这两个板块现在比例怎么样?

杨晓辉:我们的产品有一类是纯服务,就是以技术为核心,这个软件知识产权不归我们,更多给整车场,我们软件和我的产品结合,就是知识产权和相应的产品归我们,目前一半一半。

提问:我们在G20场馆发布了V服,现代是第几代?

杨晓辉:我们讲的新一代和传统的零售也好或者4S店管理营销也好,对于我们产品来说这是第一代。

提问:咱们V服务都是针对于车服市场,能不能理解为后市场?

杨晓辉:后市场是很大的概念,泛泛的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后市场分很多细分领域,买车和用车从时间上来说、从成本上来说都是很大的比例,后市场环节很多,每个环节都是一个细分领域,所以车后市场大而化之的讲肯定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做的也是车后市场其中一个细分领域而已。

提问:怎么看待现在的市场前景?

杨晓辉:以我这么多年的理解,我也做前装,也做车厂信息化服务方案,也做后市场。我的理解是这样,这个模式原来是一种模式独大,我们叫做整车厂或者国家强制要求的特许经营为核心的。2014年到现在国家已经把从销售到售后服务,到包括相应的技术,各方面的垄断的条款都已经废除了,应该是从去年就有很明显的趋势,未来3-5年这个市场将会多种业态并举,而且各类业态会长期并存,每一种业态下都会有1-2家做的比较好的企业。我们认为未来的1-2年属于相对来说百家纷呈,3-5年以后应该会有比较清晰地模式形成。但是现在主流的模式应该都具备长期存在的价值,比如说大家最熟悉的4S店的模式还会存在,但是肯定会升级。首先,服务的差异化一定会体现出来。再次,相应的服务价格也会有所降低,我们连锁联盟这种形式也会有发展,并且成为我们主要的模式。线上、线下模式也会是其中的相应的细分模式,这些都会长期存在。包括现在做的这种模式也一样,我认为多种模式并举,不会有一种一统天下,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中国的国情是相对复杂,用户群相对来说差别比较大,整车厂在讲渠道下沉,原来关注一二线城市,现在关注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各类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诉求差异特别大,有能够买得起高端车的,也有人要买代步车量,服务也是这样。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第一,2017年的时候丽明股份合作客户是三家整车经销商,覆盖包括7个品牌车系,设备装车量是16000多台,平台注册量4万户,这是2017年的数据。2018年,有什么希望吗?

杨晓辉:我们一年终端在3万-4万台,今年大约也是这个数量,我们平台主要试点,围绕这家做深耕,大概今年在5万-6万。

提问:想请教一下最近比较热的话题,关于电动车自燃的事情,想问一下国家是否应该继续鼓励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怎样平衡续航里程和安全的问题。

杨晓辉: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能从用户角度来谈,我认为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技术的进步肯定是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我参加过整车研发,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包括实验条件和标准是很严格的,比如说整车要从十几层楼的高度扔下去,扔下去以后不能爆炸,这些都是做过实验的,而且要反复的做,要不然就是一个炸弹,里面当然都是高压电,相应的屏蔽保护据我了解都是有严格标准的。但是,这种肯定是有风险的,肯定在试错的代价下不停的前行,技术大的趋势我认为应该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从我们国家的意志,甚至于从本身个人的诉求,从未来的能源结构来讲一定是这样的。但是我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讲肯定希望车越来越安全,不要出事,安全是第一位。

提问:您刚才也提到4S店运营模式将来会有变化,特别很多新造车企业免除了4S店中间环节,您主要服务4S店和经销商,对这种模式您怎么看?

杨晓辉:4S店本身会长期存在,而且在某些细分领域不是免除它会加强,我传统认为免除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服务必须要本地化,没有本地化服务没有办法进行真真正正的服务对接,不能完全靠线上,这是做不到的,哪怕是新能源汽车,提出这些概念的都是新能源汽车,相对来说发动机简单一些,但是还是需要本地承载,4S店只是一个说法,可能未来不叫4S店,但是服务本身会长期存在,可能叫做2S或者叫1S,也可能叫6S,4S店本身这个会分化,一部分会向上走,类似于苹果的体验店,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去了以后不单纯是驾车,可能给你的是生活主题的感受。还有一种就是简单化,可能就剩下维修,可能就剩下4S店中的某一个其他领域,比如说救援,但是会一直存在下去,这些都会长期存在。

所谓的消失,我认为就是我说的一种形态转换,不是没有的概念,一定会有,因为这种东西一定会本地化,而且一定是强体验的,我想任何一个服务的车厂品牌如果没有本地的服务商这个这你不敢买。

提问:您说将来整车会向新能源汽车靠拢,您是否对“三电”技术会增加更多的投入?

杨晓辉:丽明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车联网是我们的重点,在“三电”领域,电池、电机、电控,我主要做的还是跟踪,更多的形式是通过校企合作,和哈工大合作,做真正的四驱动作,新能源汽车也是一个独有技术,现在的车是前驱、后驱,未来是四个轮子都可以转动,是真正的四驱,也是新能源汽车的突破,只不过目前还不到可以量产的阶段。

提问:商用车和一汽的合作是什么样的合作模式?

杨晓辉:商用车主要做的是后市场,前端更多是做的技术服务,相当于我的工程师就是他们的工程师,做具体某一个ECU的功能定义、供应商选择,包括内部的开发件控制。

提问:商用车用户进4S店几率更小,您有没有对商用车4S店的看法?

杨晓辉:商用车叫服务站,一级服务站主要和OEM的整车厂关系更加紧密,其实在中国反而在商业车领域车联网相关业务,就是整车厂做的相对还好一点,因为这个领域相对来说用户诉求单一、简单,因为商用车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挣钱,怎样保证持续的挣钱,高可用、低成本,这个诉求是非常明确的。所以,相对来说在这个领域,实际上整车厂做的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但是,这个空间也很大,也就是说在过保车辆,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再去一级服务站,也相应的有诉求,我们知道整车生命周期现在至少得8年,头3年去服务站,3年以后基本上还有很长的生命周期,当然这是另外一个细分市场。

提问:我看到咱们资料显示有乐行系列智能终端,通过远程控制车辆。

杨晓辉:对,我们是不同终端提供不同的功能,最基本的是提供车况服务,这个基础上提供远程诊断和在线内部的缺陷的修复,可以做到远程修复。其实我们大量的车都是临时性的问题,临时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远程来解决,不管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整车设计过程当中可靠性是很高的,但是普通人不了解,他控制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去服务站或者是4S店很可能被宰了,因为你不知道,也认为不好用,但是其实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基础上我们提供的是“控车”服务,门、窗、锁、后备箱这些的控制,远程可以控制,包括车内空调。实际上大家可以感受到,未来的车大致也就是这个样子,也不需要佩戴要是,带手机就够了,现在支付都用手机解决,不需要用钱了,现在钥匙也不用,钥匙很大,戴起来不方便,带手机就够了。

提问:高度互联网化或者是信息化必然带来黑客或者信息安全的问题,咱们这方面有没有这方面的措施?

杨晓辉:我们信息安全是有名的,这是矛和盾的关系,永远会这样博弈下去,但是相对来说目前我们基于网络化是有成熟解决方案的,当然安全永远都是相对的,否则不会有矛盾了,我们整个传输都是加密的,不单纯是车载控制终端,包括手机端和后台的交流,包括Web端都是通过传输层加密做的。

提问:刚才提到和哈工大做轮毂和电机,咱们主要做控制单元?

杨晓辉:哈工大技术我们主要做产业化,但是产业化还是跟踪阶段,还不成熟,一汽车上也做过,也做了10万公里的复测,但是不到量产的阶段。

提问:不管是商务车还是乘用车,量产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杨晓辉: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更大程度上是商业问题,你做完以后这个市场有多大,这个市场在和技术反复迭代过程当中,比如说刚你买新能源汽车你可能有很多顾虑,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现在这个行业市场大部分都是用来做出租车、做共享乘车,城市内的公交车、物流车,尤其是一线城市,现在环保要求很严,逐渐全部电动化,换的新车都是电动车,它本身是政府背景,有相应的充电桩资源,普通人充电桩资源没有,想找到充电桩很困难,但是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跑800公里了,充电本身如果快充能够解决,和加油差不多,这个是可能的,但是即便是这样充电桩也要普及,说白了是基础设施+商业+用户使用习惯,它是一个这样大的产业链,短时间内某一级的突进很难取得单独的效果。

提问:刚才您提到咱们主要是负责控制那一端。

杨晓辉:我们负责产品化,核心技术是哈工大做的,我们负责产品化,包括测试、软件工程化,因为学校最厉害的或者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建模型,工程科学本身都是建模型,这也是学术上真正有价值的。而我们最大的能力是把它工程化、产品化,变成能够用的东西,模型是理论化,是本身可以验证的东西,但是是否能够真正匹配化需要工程化解决,包括生产过程当中能否大批量生产,支持一致性。

提问:现在咱们关注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昨天我也看到关于芯片的问题,不知道关于中国缺芯片的问题您怎么看待?

杨晓辉:这个很专业,我也不敢说有什么见解,我只能说这是必然的,发展的阶段就是必然的,我觉得这是中国产业升级必然要经历的坎儿,只不过什么时间经历、什么时候,是否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快速的跨越这个东西,最终产业升级的结果一定是向上游、向高端进展,和上游的传统利益格局的相关方一定是存在冲突的,这是没有办法的,我们也并不是完全落后,像台湾,我们都是中国人,台湾的芯片产业除了美国之外可以说是最发达的,而且在某些细分领域的芯片中,我了解也并不是太落后,只不过我们像机房那样形成能够全领域的覆盖,形成很强的实力,这个绝对不是一日之功,这是持续的积累,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当然,我觉得未来一定是一个开放共有,如果老外越封闭代表我们中国人做的越好,我相信有一天最终变成他来求我们,一定是这样,中国人现在是站在道义这边的,具体利益怎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立场,不能说别人做的不对或者不好,他们当然有自己的考虑。但是中国最终要能够发展起来,一定是这个产业链尤其是上游,尤其像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一定有自己的体系做支撑。

提问:我还有两个关于丽明股份发展的问题:第一,未来咱们有没有什么样的目标?

杨晓辉:我们的目标这么多年一直做汽车电子包括服务类软件都是围绕汽车的信息化来做的,只不过围绕车的信息化、围绕车场的信息化和产业链的信息化,未来一定在这个领域深耕,在这个领域中国和国际还是有差距的,包括车控类软件最近几年发动机和电控开始国产化,之前都是欧美的供应商,这个也是必然阶段,你的市场规模能够支持了,你的技术发展到这个阶段了,自然就会向这个方向延展和拓展,我们认为这里空间很大,这就足够了,当然我们是希望在围绕车联网以及相关智能硬件领域做持续深耕,虽然网络化或者是物联网化、物联网化都是网络化的延展,我们中国认为做的比较好,但是传统的还是在消费领域做得比较好,实际上在这些垂直的行业细分领域,我们的空间很大,据我了解我们和美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我们真正领先的地方还是围绕民生这方面,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这些电商这方面我们是领先的,大家感知也更明确、更清晰。其他领域,比如说SaaS服务领域,美国比我们先进,而且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巨头,而且很多都是独角兽级别的,其实这个市场非常大。

提问:丽明股份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我也是第一次了解到咱们这个企业,咱们未来在品牌建立和在宣传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规划。

杨晓辉:我们的品牌分两个,因为给车厂服务品牌就是公司品牌,我刚才已经说到了,主流的车厂我们都有合作,“丽明股份”四个字在这些车厂也得到了认可,针对广泛的后市场或者终端服务主要就是V服这个品牌,未来也是这样,对我们来说品牌就是两个,一个是公司品牌,丽明股份。一个是服务品牌,叫做V服。

提问:杨总,您刚才讲到国内外的差距,后市场方面国外发展的已经非常好了,国内没有发展起来,能不能介绍一下关于车后市场国内外的差距,以及咱们国内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后市场的垄断品牌弊端在哪些方面?

杨晓辉:中国的市场严格意义上来说走向开放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之前国内也一样,完全是行业垄断,是属于巨大的形成壁垒,车厂在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各个环节西化程度很高的,维度后服务这方面没有,就是行业垄断,所以第一个障碍不是技术,第一个障碍是行政,这个行政化去掉了,中国4S店和国外4S店发展距离还不一样,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讲4S店 ,我们中国人对软件付费还没有养成习惯,还没有到达那个程度,我们内容付费大家可以看到,最近两年已经逐渐被大众认可了,有价值的内容可以获得收益,这个市场也是一样,这个市场也向这个方向在发展,虽然我们这些习惯需要培养。

我们中国的4S店的业态和国外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完全两种业态,中国的4S店集团基本上都是横向品牌,国外的4S店集团很大程度上和车厂都有深度利益绑定的,而且在国外连锁企业,不仅仅是连锁企业,整个零售业发展的是非常成熟,电商提供的便利性对他们来说是不太重要的,因为我去日本,随处都是,而且做得很好,我们本身整个的业态发展产业基础就不一样,所以拿国外那套东西过来是用不了的,这个是细分市场,一定和业务紧密结合。

提问:现在新能源汽车很多,未来新能源汽车车后市场的服务,4S店的模式适合他们吗?还是有更好的方式适合他们?

杨晓辉:我谈我个人的观点,我的理解是这样的,4S店的模式肯定是有借鉴的,但是一定会改变,比如说线上化,一定是大量自动化,可以通过线上解决的一定是最优的方案,我现在的方式都是到4S店进行维修、升级,成本很高,代价很大,但是如果线上化,就是发一个指令就解决了,这种一定会线上化。4S店不管怎么做,更多是围绕线上做不了的事情,但是是不是叫4S店未必,这个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

提问:您刚才说了做V服就是为了服务车后市场,车的使用成本比购车成本高,能不能系统说一下V服带来哪些便利或者是经济效益?

杨晓辉:我们讲大家买车基本上不会买顶配车,也不会买入门车,我们买车基本上是买中配,中档偏下一点,这种车是性价比更高的,但是我们希望这个车的功能和高配一样,本身你如果说买一个车,给你们提供的这样一个装配可能就是几千块钱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享受原车质保,还有一些原车没有的,比如说手机控制、比如说在线的车况服务,这些实际上对你来说,只要你平台开始都是用得着的,这些都是智慧车管家提供的最直接的价值,你能够感受到和体验到。

提问:咱们这边已经非常专业了,您能不能透露一下对于现在目前存在的经销商有没有一些建议,让他们现在可以进行自我改良。

杨晓辉:其实大家不用我建议,每个人都在做,都在努力,我们只能帮助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其实都在寻找办法和机会,只不过我们是不是有一个包治百病的方法,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所有人都一样,我们肯定希望有一个办法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又希望什么问题都没有,但是涉及到服务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涉及到传统限制,涉及到未来的定位,绝对不可能用一个点能够撬动的产业,一定是一套系统解决方案,每个企业所面对的或者当前要解决的核心矛盾并不完全一样,每一家的难度并不完全一样,最终当然都是盈利或者怎样能够持续的盈利,未来是否还有空间向前走,这是一定的,但是盈利的方式每一家并不完全一样。大家都关注的,比如说希望买车的时候是贷款,至少能够挣手续费,因为这个市场风险相对小,大量的资本在涌入,银行也关注,各方面都关注,这些都在做,我的理解是一套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家的特点可以有不同的接入点,我们的角度总结了四个切入点:

第一,通过精品,低配升高配。第二,通过互动会员体系解决售后流失问题。第三,通过构建智慧门店解决线下体验问题,现在的商场非常富丽堂皇,感觉是舒服的,4S店也是一样的。第四,我们能够做的金融衍生品,能否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套餐,我不说大家都在做,其实我只是把大家做的事儿总结了一下。我们是作为第三方,可能更关注这方面,所以就梳理了一下。

提问:在帮助4S店互联网转型方面有没有一些转型之后有哪些效果,有没有具体的案例?

杨晓辉:有,效果很多,首先我们建立用户池,这是立竿见影的,只要能够做就很快,并且很快能够区分出你的关键客户,我们传统消费是去4S店,买了什么东西,这种关键客户可以做到预消费,很快就可以建立,建立消费的池以及和客户的关系,我现在试点的几个地方,其中两家都已经建立了,并且效果都很好。

还有就是本身的体验,比如说智慧到店,传统像4S店服务进去以后想找人很困难,现在到店以后服务顾问马上会收到消息,这种服务的及时性和便利性迅速建立起来,客户满意度很快可以被提升起来,这些都是立竿见影的,不需要太复杂。

当然,我们的产品围绕这个理念也是持续的在做,现在做的潜客和导流这方面也是一样,现在4S店一个潜客成本是200块钱左右,我们现在正在重点做,可以降到100块钱左右,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提问:未来V服会扩展到多少家?

杨晓辉:我们有一个小目标,我们希望在三年之内做到1000家左右,希望这种模式有利于后市场的生态的建立,形成良性的互动和良性竞争,这些是对大家都好的事情,而且4S店有很多好的方面,现在谈困难、谈问题,其实有很多优秀的方面,其实他有他们的价值,我们希望在保留他们价值的基础上尽量的让它适应新零售或者其他的商业趋势。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提交反馈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