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登录


密码输入错误
密码输入错误

忘记密码?

扫码登录

请使用最新版本犀牛之星app扫描二维码登录

立即注册 二维码登录

手机APP“偷窥”隐私 大数据下信息安全如何守护

来源:通信信息报 2019-04-25

  现如今,用户在各类网站和APP每输入一次手机号、银行卡、身份证号等信息,就会被记录、上传。然而,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些看似“隐秘”的数据,居然有一天会被公之于众。

  DCCI互联网数据研究中心近日联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针对Android端和iOS端的手机APP进行的隐私安全评测发现,2018年上半年,Android端获取隐私权限的手机APP达到99.9%,未获取隐私权限的手机APP仅占0.1%。调查还发现,iOS端获取手机隐私权限的APP比例呈上升趋势,2018年上半年iOS端获取手机隐私权限的APP比例已达到93.8%。

  数据泄露事件频发,谁来担责?

  2018年1月20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接到一起报警,一名男子称,讨债人员利用手机定位软件,实时定位到了他聊天账号的位置,结果对方找上门,使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报警人陈某表示愿意还钱,但他想搞清楚,讨债人是怎么找到他的。

  警方介入后,讨债人员承认,确实是通过手机软件定位到对方位置的。原来,陈某平时爱用一款手机聊天软件,他们就从网上买了一款定位软件,很快找出他的具体位置。民警发现,这款叫“APP神探”的定位软件能对多款主流聊天工具进行实时定位。

  除了定位功能APP外,你有在手机“日历”上记录重要行程、事件也会被手机APP“偷窥”。

  上海市消保委近期发布了针对39款网购平台、旅游出行、生活服务等手机APP涉及个人信息权限的评测结果通报,结果显示有25款APP存在问题,其中9款至今未整改,而“日历”权限的过度申请和随意授权更令人担忧。

  还有贷款类APP也是隐私泄露的重灾区。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网站近日发布《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报告指出,大量虚假的“贷款 APP”并无真实贷款业务,仅用于诈骗分子骗取用户的隐私信息和钱财。

  大多数用户“后知后觉”

  虽然说泄密事件屡屡发生,但是大多数用户或者是民众都没有那种“惊慌失措”的感觉呢?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大家普遍认为自己的信息价值不高,因此不会有人“花重金”来针对性地买卖我们的个人数据。现在许多的数据分析平台,虽然有构建用户画像的能力,但是不会针对某个人来进行。也就是说,即使自己的信息被拿去做分析,也仅仅只是千万分之一,分担下来的好处和坏处都影响甚小,所以也就不需要去特别关注。

  第二,我们其实都是“半自愿”地出售了自己的隐私数据,并且终止交易的过程似乎并不困难。通过Uber和美团,虽然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坐标地址,但是却解决交通和饮食问题;通过花呗和淘宝,虽然分享了资金动向,但实现了在家购物的体验; 还有线上医疗咨询诊断,共享单车等等。

  第三,大多数用户早就已经对“个人信息被出售”感到麻木了。手机的短信功能除了接收验证码之外,就是商家广告;时不时,用户还会接收到各种推销商品的电话。并且,让人惊讶的是,几乎每个人能接到的推销广告产品都不一样,有些人是买房,有些人是留学,有些人是贷款…总之,似乎电话销售能比用户本身更了解他们当前的需求。普通人已经从开始的愤怒,逐渐软化为麻痹。

  隐私保护解决之道在何处?

  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不少公司都已经注意到了“用户隐私”需要保护这一问题,推出不少黑科技和线上服务。比如说苹果就设计了高效和具有可扩展性的局部差分隐私算法,并提供了严格的分析从而展示实用程序、隐私、服务器计算和设备带宽之间的权衡。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三维实时卫星地图,云共享等新功能层出不穷,个人隐私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互联网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同样也带来了个人隐私的传播范围扩大的问题。

  隐私的保护很难通过逃避数据化来实现。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是时候去衡量技术和个人信息安全两者的比重了。这并不是要用户二选一,而是要用户去斟酌:自己愿意牺牲多少个人隐私,来交换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享受。

(文章来源:通信信息报)

提交反馈
用户反馈